|
小议《兰亭》的艺术价值
首先,可以说《兰亭》不是以文物价值名世的(真迹入昭陵,樘摹本犹在,也是文物),历代相传的摹本、临本、刻本难以数计;历代大书法家也多以此为“必修课”;时至今日,学《兰亭》的徒子徒孙又不计其数;《兰亭》其威信之高,其影响之广,从客观上说,其历史价值与功劳是无法抹杀的。然而这里除了可能有“迷信”的成分之外,其艺术感召力,艺术价值自在其中,同样无法抹杀。如前所述《兰亭》的“真伪”之争或说“论辩”多以“真伪”论价值,这是“文物观”,不是“艺术观”。退一步说,《兰亭》即便就是智永造的假,但因智永手段太高明了,值得人们学之不尽,传之不绝,这个“假”也假出了艺术价值。从而,就“艺术观”而言,其价值也是可取的。如果说《兰亭》的艺术性也不屑一顾,是一个千秋骗局,那到成问题了。那只能说从唐太宗,到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、陆柬之、柳公权、苏轼、米芾、姜夔、赵孟俯、董其昌诸位大书法家,直至当今,这些人都是“阿斗”,完全不懂艺术性,都是“盲目性”,是受骗上当?!这实在使人无法理解。
《兰亭》的艺术价值应当肯定,尚存异议也是客观存在。即使是肯定《兰亭》的人也不见得认为它“尽善尽美”。可以说《兰亭》是“白璧微瑕”的,这在后文中还要专门谈及。严谨些说:学《兰亭》也要谨防“入俗”,要警惕养成某种“习气”。
以上将《兰亭》论辩的概况介绍了一下,这并不是一篇严谨的考证文章,这种冒昧之举,实出于不得已:为了介绍《兰亭》技法,能不论真伪好坏吗?不肯定其真其好,便无从谈其技法,这里仅供参考。
一场远未结束的“兰亭论辩”,有多少专家、学者,翻阅、查证了多少资料、文献,相持了多少年!当然不会像说的这样轻巧。文学上称《红楼梦》研究叫“红学”,书法上也可称“兰亭论辩”为“兰学”(“兰”不是“蓝”)。近年来,李长路先生、王玉池先生正在撰写有关“兰亭论辩”的文章,有新成果,新观点,希望他们这些专家一马当先,重新掀起“兰学”的研究高潮。最近,李长路先生推荐王玉池先生的《兰亭论辩中的误会》一文,由《中国书法》杂志刊载;李长路先生再论兰亭的一部专著现已基本脱稿,不久将问世;想必“兰亭”研究还会在书法界深入开展下去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