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《兰亭》技法述要
行书的特点界于楷书与草书之间,既不像楷书那样一笔不苟,端庄而工整;又不像草书那样“匆匆不暇”飞动而不真。本书不专门讲行书的共性,而是通过对《兰亭》的解剖分析来归纳特点,总结方法,用以掌握行书。这个“述要”一是讲在《兰亭》中学什么?二是讲怎样学《兰亭》?仅供读者学习参考。
一说临帖,顾名思义就是面临着字帖,照着写。它区别于“摹”、“拓”、“描”、“仿”等手法。市上可以买到“临帖架”,类似于乐谱架,把字帖放在架子上,看着很舒服。临帖时,切不可把帖平放桌上,两眼的注意力是要两头光顾的,一面要看帖,另一面要看写字纸的,不能像看书那样全神贯注于一本书上。因此,帖的位置要放合适,帖稍远而纸稍近,而且帖要放在与桌面成45度的架子上才看得清楚省力。另外,还要注意桌子和椅子的高度,桌子过高,椅子过低,不但不舒服,而且会因“视觉差”造成不良效果,在这种情况下勉强匍匐在桌子上写字,站起来一看,写的字成斜菱形,如画圆圈,站起来会发现是斜椭圆形。因此,桌子的高度必须注意。
我们应从《兰亭》中学习到行书纯熟的技法。这里可以简单概括为:点画结构之美、运笔使转之法、线条与形态变化之法、风神气质特点所在、形式格局自然协调之美等等。主要是前边四点。笔者在临《兰亭》的体会中有“风神使转求契机”的诗句,“契机”是关键,临《兰亭》的关键在于使转方法和风神气质。下面采用“并蒂莲”的方法将“学什么”与“怎么学”分五组标题:
(一)掌握字形--独立记忆与单独练习
(二)熟练运笔使转--弄清“线路”与方法
(三)学会线条与字形的变化--在重复中分析与比较
(四)得风神气质--多体会与领悟
(五)形式(款式)及其它--意识与整体感
略谈《兰亭》的版本兼论“神龙本”最优 前面说过历代《兰亭》的摹本、临本,以及刻本不可胜数,现扼要介绍一下比较有名的《兰亭》版本,并评以优劣,以便选帖时参考。
(1)“开皇本” “开皇”为隋文帝年号,有一种刻本为“开皇十三年”,另一种为“开皇十八年”。此刻本字迹臃肿,因未见于宋人著录,后人疑是伪造。
(2)"神龙本" 因帖前后印有"神龙"(唐中宗李显年号)各半印得名.后人以此贴翻刻较多,故成一大"体系".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.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
"兰亭八柱", 列为第三柱.此帖为唐初墨迹,历来很受推重, 尤其近几年来,经比较鉴定,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,
因此, 身价尤高,学此本者众多.
>>点此视图>>
(3) "虞世南临本" 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.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,后被皇帝钦以"天历之宝"印,谷又名"天历本".
帖后还有宋高宗"绍兴"年号印,于乾隆年间被刻于"兰亭八柱:列为第一柱.人常慕其"第一柱"之名而学之.
>>点此视图>>
(4) " 褚遂良临本" 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(列为"兰亭八柱"第二柱),
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"褚临本". 因有的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长,故有称"米临本"
>>点此视图>>
(5) "定武本" 为石刻本. 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,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(当时不作"定武"之称),
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,携于真定,耶律死后,此石被弃山中,宋太祖赵光义年间被一?quot;李学究"所得,李死后,其子为还债取出,被定武太守(原作"义武军",为避讳赵光义改为"定武军",宋以前没有"定武"这个地名)宋景文收入公库,因此得名。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(书法家)将原石损去"湍、流、带、右、天"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。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。"定武本"于宋代最流行,翻刻最多,如元代柯九思藏定武《兰亭》;元代独孤长老藏本,后被火烧,所剩残页名为"火烧本";另有"五字未损"的"落水本",相传宋末元初赵子固(赵孟尧兄弟)携此乘舟过升山,遇大雨覆舟,几乎丧命,唯此《兰亭》未损,因此得名。但此贴多不似原石,后人认?quot;落水本"当另有一种。"定武本"是一大"体系",除以上列举的几种外,还有"玉泉本"、"王沆本"、"宣城本"、"吴炳本"、"柯九思瘦本"、"王晓本"、"唐荆川藏本"、"王百毂鉴本"、"余和本"、"何氏东阳本"等等。"定武本"无原本墨迹,上石后有"乌丝栏"(即格子),虽宋人多认为此本最接近真迹,但理由并不确凿,甚至有的说法离弃。近年来多认为"定武本"不如"神龙本"。"定武本"与"神龙本"相比较形神各异,因此,"定武本"难以服人。由于多年来影响大,学此本者众多。
(6)"玉枕本" 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,刻于禁中,可能?quot;定武本"的前身,又名"袖珍本"。
(7)"颖上本" 《思古斋黄亭兰亭》中见,传为"褚本"中最佳者,出于安徽颖上井中,又名"颖井本"。
(8)"黄绢本" 因贴中第四行的"领"字加了"山"字旁,世称"领字从山本",传为"褚本"(明王世贞藏)。也有说"黄绢本"与"领字从山本"不同,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"游似本"。
>>点此视图>>
(9)"陈鉴本" 明代陈缉熙所收,并在前加一伪本。传为"褚本",陈缉熙好勾摹,多以此刻石。
(10)"定武"体系中其它本 如"国学本"、"和氏东阳本"等都属"定武"体系。"国学本"于明初由徐达从"天师庵"送至国子监,又?quot;天师庵本",比东阳和士英藏本为优.
(11)《兰亭八柱贴》 杂贴。清代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以《兰亭序》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,共分八柱;第一柱为"虞临本"(张金界奴本),第二柱为"褚临本",第三柱为"冯临本"即"神龙本"。另外三柱为柳公权《兰亭诗》三种。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《兰亭诗》和乾隆临董其昌本《兰亭诗》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,摹勒极为精美,传本不多。"八柱"现在北京中山公园,已损。
(12)其它 此外据传还有"洛阳本","赐潘贵妃本"、"薛稷本"、"游似本"、"上党本"、"米氏本"、"薛绍彭本"等等。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。
在传世《兰亭》的各种摹本、临本、刻本中"神龙本"为最优。因为它最早、最好,可能最接近真迹。
按时间说"开皇本"早于"神龙本",但历来对"开皇本"评价不高。其原因之一是字迹不清晰,之二是不可靠。这样的名碑宋人没有著录,当然可疑,不足信,学的人也不会多。
除"开皇本"以外,"神龙本"算是最早的。唐中宗李显是太宗之孙,仅隔几十年而已,密藏祖父的珍品,且未经战乱,当不会有假。
说"神龙本"最优,有以下几个理由;
(1) 郭沫若先生虽然否定《兰亭》,他所指的是唐太宗殉葬的那本(即王羲之真迹),他却比较肯定"神龙本"是初唐墨迹的真本。他认为"神龙本"是墨本中最早的本子。他是就事论事的讲墨本的年代,而不是指《兰亭》的真伪。他说:"照我看来,这个墨迹本很可能是真迹。它不是临摹本或'响拓本'。原文28行,基本上是用浓墨写成的,但是三个字的墨色较淡而润。那就是'齐彭殇为妄作'句中的"彭"、"殇"、"为"三个字,
"彭"字较淡,"殇"字稍浓, "为"字又转淡。这是在写属中笔尖蘸了两次水的原故。还有,
几处删改的字句使用了三种墨笔来改动,这是表明着文章在定稿过程中经过反复的修改。"
郭沫若先生的分析也是肯定"神龙本"在诸种版本中最接近"原作",就墨色与摹拓清晰而言?quot;神龙本"最好。
(2) 启功先生(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、文物鉴定专家)在〈论书绝句〉中说:"底从骏骨辩媸妍,定武椎轮且不传;赖有唐摹存血脉,神龙小印百麻筏。"这首诗的大意是说、,要分清《兰亭》诸本的好坏,"定武本"没有原始墨迹、传世,只有刻本,幸好有唐摹本墨迹--"神龙本"保存了原本的血脉,这个本子最逼真。启工先生对《兰亭》的时代背景以及流传有深入的研究,对各种版本的优略、艺术效果的评价都非常有见地。他说:"今日故宫博物院所藏有"神龙"半印之本,清代题为冯承素摹本,笔法转折,最见神采。且于原迹墨色浓淡不同处,亦忠实摹出,在今日所存的种种《兰亭》摹本中,应推最善之本?quot;并且说:"宋代米芾评王羲之行书帖曾说'锋势郁勃,挥霍浓淡,如云烟,变怪多态。'这些特点,在《兰亭序》神龙本中都得到最充分的证明。"启功先生与郭沫若先生这个观点是相同的。启功先生还把"定武本"与"神龙本"加以比较,他说:"钩摹响拓,精细费工,在唐代已属难得之精品,至宋代更不易得(指"神龙本")。于是有人摹以刻石,其石在定武军州,遂称'定武本'。北宋人以其易得,于是求购收藏,遂成名贴。实则只存梗概,无复神采。试与唐摹并观,如棋著之判死活,优劣立见矣。至清代李文田习见碑版字体刻法,而疑锲序,不过见橐驰谓马肿背耳?quot;"定武本"出于宋初,比"神龙本"晚360余年,而且不见原摹墨本(刻石应有原摹墨本)。尽管也有说唐初还有"薛稷本",可能是"定武本"的前身,但那个本子靠不住,它并不像"定武本",倒像"神龙本"。如果有机会亲自看一下"定武本"拓片与"神龙本"墨迹,一定会如启功先生所说"优劣立见"。可以肯定"神龙本"为优。
(3) 周绍良先生曾根据清代翁方纲和日本人梅园方竹的考证,举出唐初怀仁集王羲之字《圣教序》采自《兰亭》的字共有89个(见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80年第4期)。周先生是为了证明《兰亭》无可质疑,但还没有将各种《兰亭》版本与《圣教序》相比,得到一个更明确的结论。刘汉屏先生进一步把"神龙本"《兰亭》与《圣教序》相比,得到了明确的结论,他说:《圣教序》中有46个字采自"神龙本",而其它诸种《兰亭》都与《圣教序》对不上。这说明了"神龙本"最早、最优,是《兰亭》中的"嫡系"。"神龙本"《兰亭》和怀仁集字《圣教序》基本上出于同时,一个是王羲之最善本中的集字,一个是最"神圣"的佛教经典(是唐太宗命玄奘--"唐僧"取经后所著)的序,二者皆高,合乎情理,也正可以相互左证。
(4) 将"神龙本"、"虞临本"、"褚临本"相比较优劣立见。"神龙本"使人相信是摹拓的,是先双勾,后填墨而成,非常仔细故得其"血肉气脉",而后两种"摹本"(帖上题款为摹本)不像对临的,显见的比较粗放,似有个人习性。所以后人把这两种叫"临本",是很有道理的。虞、褚是当时的大书法家,他们的书风与个性很鲜明,临书时用"意临"之法,并不计较"形似",虽得其神,但形却并不很准;而作为"供奉拓书人"的冯承素,不以书法显于世,而以拓书为职,自然是很忠实于原作的,也正是因为如此,能取悦于皇上。所以冯摹本即"神龙本"比"虞本"、"褚本"更接近真迹。大概也正由于此,怀仁和尚并不趋炎附势于虞、褚两位大家,而用"优选法"采集"神龙本"中的字是有道理的,因为那位"供奉拓书人"冯承素的"奴书"字更像王羲之。
(5) 其它诸种《兰亭》都和《圣教序》对不上,而"定武本"尤其对不上。清代翁方纲过于相信"定武本",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作比较,结果一无是处,还是"神龙本"对的上(见刘汉屏《论兰亭书体》)。
综上所述,"神龙本"墨迹便是《兰亭》褚本中最优者,既然如此,我们选贴的目标就很明确,选"神龙本"即冯承素摹本为最好。
|
|
|